种子

研究报告

  • 基于高能碳离子辐射的野生大豆突变群体百粒重GWAS分析

    刘秀林;赵克臻;王雪扬;张丰屹;袁荣强;张春蕾;任洪雷;苗丽丽;王家军;张必弦;

    籽粒百粒重是大豆产量构成三要素之一,百粒重大小决定大豆产量并影响其商品性,百粒重也是大豆遗传改良关键性状。为进一步挖掘籽粒大小相关基因,解析籽粒大小的调控机制。利用碳离子束(Carbon Ion Beam, CIB)辐射野生大豆(ZYD7068),构建了200份百粒重变异丰富的野生大豆突变群体。结果表明,群体籽粒百粒重在4.37~16.74 g之间,平均值为7.13 g,突变群体百粒重较野生大豆百粒重提高了4.98倍。对200个突变体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共获得184.1亿bp的测序数据,基因组覆盖率68.10%~70.96%。突变主要是单碱基突变(SNP),其中C到T突变占突变总数的40%。对候选SNP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突变基因主要富集在Go:0009626(植物超敏反应)、Go:0034050(共生体诱导宿主程序性细胞死亡)、Go:0012501(程序性细胞死亡)、Go:0043680(丝状器)以及Go:0045087(先天免疫反应)等途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获得的SNPs标记,采用MLM模型,对突变群体籽粒百粒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GWAS),共检测到71个关联SNPs(-lgP>11),分别位于大豆2、3、5、6、9、10、14、16、18号染色体上,其中5、10号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以及18号染色体分别检测到9、21、9、23个SNPs, 71个关联SNPs位点涉及33个基因。

    2025年07期 v.44;No.391 1-1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3K]
  • 超级杂交稻幼苗生长对缺氧胁迫的响应

    马阳;王佳佳;王亮;谭贵湖;甘娥;赵全志;

    为探究超级杂交稻幼苗对缺氧胁迫的响应,以不同时期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湘两优900)为试验材料,在3叶期之前设置充空气(对照)和充氮气(缺氧)2种处理,研究缺氧胁迫对超级杂交稻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氧胁迫下,超级杂交稻幼苗的根长、芽长、根干重和地上部干重增长均受到抑制,而根的数目则有所增加。两优培九和湘两优900的根长、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受缺氧胁迫的抑制程度低于其他品种,Y两优900的芽长受缺氧胁迫的抑制程度低于其他品种,两优培九在缺氧胁迫下根数目的增幅最大。研究表明,在5个超级杂交稻品种中,两优培九幼苗对缺氧胁迫的耐受性最强,湘两优900次之。

    2025年07期 v.44;No.391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乌腺金丝桃种子休眠特性及破除方法研究

    焦子萌;杨兴;宋锐;张博;江岩珍;张南翼;尚红梅;

    为筛选促进长白山区乌腺金丝桃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以乌腺金丝桃种子为材料,通过测定种子形态、硫酸浸蚀等指标,研究其休眠特性;针对休眠方式,设置不同浓度(400、500、600 mg/L)的赤霉素进行不同时长(6、12、24 h)的浸种处理,并测定种子发芽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硫酸浸蚀乌腺金丝桃种子可显著提高发芽率,说明种皮有透性障碍,存在外源性休眠。另外,种子还含有较高浓度的萌发抑制物,符合种子生理休眠特性。因此,乌腺金丝桃种子的休眠类型为外源性休眠和生理休眠共同存在的综合性休眠;500 mg/L赤霉素浸种处理24 h为最适宜提高其种子发芽效果的方法;赤霉素显著提高了种子中总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通过对其发芽指标和生理指标隶属函数分析发现,600 mg/L赤霉素浸种处理24 h得分最高。研究表明,600 mg/L赤霉素浸种处理24 h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乌腺金丝桃种子的萌发。

    2025年07期 v.44;No.391 16-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 禾本科植物DUF760基因家族进化与表达调控解析

    李政;周思远;任星旭;李永珍;吴涛;胡宁;蒋雯;刘奕晗;蒋志凯;

    采用整合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的研究策略,系统解析了粗山羊草、二穗短柄草、野生二粒小麦、硬粒小麦及乌拉尔图小麦等5种禾本科植物中DUF760基因家族的进化特征与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通过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共得到36个DUF760家族成员,其基因拷贝数在多倍体物种中呈显著扩增趋势。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划分为类群Ⅰ和类群Ⅱ两个亚族,其中类群Ⅰ基因的外显子数目显著少于类群Ⅱ。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共检测到42类、2 180个调控元件。共线性分析显示,多倍体物种的基因保留率高于二倍体祖先物种。时空表达数据分析显示,TtDUF760基因在硬粒小麦胚乳发育过程中呈现动态表达模式,而二穗短柄草的BdDUF760基因则在胚乳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在非生物胁迫响应方面,BdDUF760-01、BdDUF760-04、BdDUF760-05基因在干旱胁迫下表达量显著上调,硬粒小麦耐旱基因型TL5通过负向调控TtDUF760-04的表达响应复合胁迫。研究表明,DUF760基因家族通过亚功能化分化、结构域重组及动态表达调控等分子机制,在禾本科植物发育调控与环境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年07期 v.44;No.391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7K]
  • 模拟酸雨对枫香和木荷种子萌发及幼苗光合的影响

    刘忠跃;赖慧捷;陈璟骅;袁涛;陈水兰;刘爱琴;

    为探讨不同阔叶树种对酸雨的响应机制,以硫酸(H_2SO_4)和硝酸(HNO_3)混合酸设置6个不同pH值梯度(pH 2.0、pH 3.0、pH 4.0、pH 5.0、pH 6.0和pH 7.0)进行酸雨胁迫处理对枫香、木荷种子萌发及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强酸环境(pH 2.0)显著抑制2个树种种子的萌发能力外,枫香种子萌发受酸雨影响较小,而木荷种子对酸雨更为敏感,在pH 2.0~pH 6.0处理环境下,其萌发能力均有所下降;不同酸雨处理2种树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枫香在酸沉降下光合作用增强,木荷则光合作用减弱。

    2025年07期 v.44;No.391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基于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小麦燕麦类似蛋白TaALP-4A互作蛋白分析

    何宁;晁岳恩;王沙沙;黄超;汪庆昌;宋晓;

    为进一步解析燕麦类似蛋白(ALPs)调控小麦面团强度的分子机制,从面团强度较高的郑麦158中克隆了小麦燕麦类似蛋白基因TaALP-4A。结果表明,TaALP-4A基因在小麦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推测TaALP-4A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面团强度相关基因的调控。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郑麦158的cDNA文库,共获得了4个可能与TaALP-4A互作的蛋白,它们分别是半胱氨酸水解酶B-like(XM_044577944.1)、巯基蛋白酶(XM_044541518.1)、类萌发素蛋白GLP 8-5(XM_044511312.1)以及生长素响应因子ARF6-like (XM_044562954.1)。3个代表性候选蛋白(半胱氨酸水解酶B-like、巯基蛋白酶、类萌发素蛋白GLP)的回转验证结果表明,它们与TaALP-4A均存在互作关系,推测TaALP-4A可能与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了小麦贮藏蛋白中醇溶蛋白的降解以及其他生殖生长过程。

    2025年07期 v.44;No.391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 不同甘薯品种淀粉合成酶及基因表达的分析

    罗密;郭崇韬;关郁芳;邓仁菊;尹旺;包维嘉;

    为探究甘薯淀粉合成的机理,选取6份前期筛选获得的淀粉性质存在差异的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甘薯品种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甘薯品种商薯19、齐宁19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品种,并且淀粉型甘薯品种AGP和SSS活性高于鲜食型品种。qRT-PCR发现,不同品种间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齐宁19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而烟薯25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品种间淀粉含量与相关酶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相关系数存在差异。淀粉的合成受到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调控,并且是各种酶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2025年07期 v.44;No.391 49-5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郁金香常见品种的核型分析

    马悦;沈红霞;巨秀婷;

    为研究郁金香常见品种的染色体核型差异,探究不同品种间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采用染色体常规制片法对12个郁金香品种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郁金香染色体制片采用纯水4℃预处理12 h, 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37℃水浴解离80 min,制片效果最佳。12个郁金香品种中除‘红色印记’为三倍体外,其余均为二倍体。12个郁金香品种的核不对称系数变化范围为62.68%~76.98%,‘阿玛尼’‘米兰达’的核型类型为3A;‘红葡萄酒’‘艾思密’‘粉色印记’‘肉色印记’的核型类型为3B;‘红粉佳人’的核型类型为3C;‘水晶星’‘红杏’‘香奈儿’的核型类型为2B;‘红色印记’‘水晶美人’的核型类型为2C。核型进化程度最高的是‘艾思密’,最低的是‘红色印记’。聚类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为30.0时,可将12个郁金香品种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阿玛尼’‘红葡萄酒’‘米兰达’‘艾思密’‘粉色印记’;第二类包括‘水晶星’‘水晶美人’‘红色印记’‘红杏’‘香奈儿’‘肉色印记’‘红粉佳人’。

    2025年07期 v.44;No.391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基于GWAS分析挖掘水稻穗部一次枝梗数候选基因

    张哲;刘继虎;姚鑫杰;胡宁艳;徐强;王敏;李培富;

    水稻穗部一次枝梗数量(PBN)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穗部性状。为了挖掘水稻穗部一次枝梗数相关基因,选取来自12个国家的139份粳稻种质资源为材料,在2023—2024年连续两年测定穗部一次枝梗数,结合本实验室前期获得的255 501个高质量SNP标记,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与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两年数据分析,在2个模型中共鉴定到10个共定位的相关QTL位点。进一步对显著QTL位点候选区域内存在的候选基因进行单倍型分析,发现LOC_Os07g23760和LOC_Os11g28000共2个候选基因的不同单倍型在两年种植条件下表型差异显著。

    2025年07期 v.44;No.391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水稻萌发耐淹性基因功能标记开发和种质资源筛选

    郑嘉汉;李忠金;赵锦祥;黄奇;冯忠平;陈丽萍;

    筛选萌发耐淹水稻种质资源,对现有萌发耐淹基因的遗传效应验证,是选育适宜直播水稻新品种的基础。为评价种质资源的萌发耐淹性,对不同来源的288份水稻材料进行萌发耐淹性鉴定,共获得越24、R651、农香占、P469、P393、野T14878、甬粳108、润香糯2号等21份萌发耐淹性强的水稻材料,其中14份为籼稻材料。通过与功能SNP位点强连锁的其他SNP位点开发OsUGT75A基因的功能标记(75AFM、75AFMB)和利用OsGF14h现有功能标记,对OsUGT75A和OsGF14h两个耐淹基因进行基因型鉴定,使用线性回归分析量化基因对表型的贡献。结果表明,OsUGT75A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均显著提高耐淹表型,而OsGF14h同样提高耐淹表型,但差异不显著。通过耐淹表型鉴定和开发功能标记鉴定基因型,为萌发耐淹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质资源,并为OsUGT75A的育种实践应用提供了依据。

    2025年07期 v.44;No.391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6K]
  • 黑木耳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研究

    王月;任梓铭;王子豪;纪淑娟;杨文夺;李彦军;陆珠;马玉坤;

    以27株黑木耳栽培菌株为试材,通过拮抗试验及ITS、RAPD和ISSR聚类分析,探究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27株黑木耳菌株两两之间均有拮抗反应,主要分为隔离型、隆起型和隆起型且有色素沉积;RAPD和ISSR引物扩增条带多态性比率分别为95.7%和100%,相似系数大于0.95的菌株分别占37.0%和44.4%;ITS、RAPD和ISSR聚类分析均将27株黑木耳菌株分为四大类,H28和H31与其他菌株亲缘关系较远,其余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多样性欠佳。

    2025年07期 v.44;No.391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南方5种人工林树种对几种禾本科牧草的化感效应

    宋思敏;钟丽丽;黄艳群;黄飞;李曼如;陈华杰;贾小容;

    桉树、杉木、猴耳环、油茶和红锥是广东主要的人工林树种。为探讨林草优化配置模式,以多花黑麦草、鸭茅、宽叶雀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以上5种树种凋落叶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分析其对3种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树种的凋落叶浸提液对3种牧草均具有显著的化感作用。随着不同树种浸提液浓度的逐步升高,3种牧草的发芽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各项发芽指标发现,杉木凋落叶浸提液处理对多花黑麦草发芽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在猴耳环和红锥凋落叶浸提液的处理下,鸭茅的发芽表现较好;宽叶雀稗在杉木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的发芽表现,优于受其他树种凋落叶浸提液的影响。

    2025年07期 v.44;No.391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资源与利用

  • 184份玉米种质多重逆境下表型性状分析及种质筛选

    王会涛;王会强;李东丽;袁曼曼;吴浩;鲁进恒;朱世蝶;袁刘正;

    为筛选适宜河南省的玉米育种材料,拓宽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了解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以184份玉米种质为材料,测定株高、穗位高等18个性状指标,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同时结合F值综合评价玉米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84份玉米自交系散粉期主要集中于8月4—9日,吐丝期主要集中于8月2—7日,对南方锈病具有抗性的材料29份,高抗南方锈病的材料7份,轴色、籽粒以红轴、硬粒为主。12个数量性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小区产量、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空秆率以及穗位高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个性状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制约。主成分分析将自交系12个性状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7.386%。聚类分析将184份种质资源划分为四大类群。同时,通过F值筛选出14份优异的抗性种质,为后期自交系的应用、改良提供了参考和选择依据。

    2025年07期 v.44;No.391 97-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91份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的鉴定评价

    张子臻;郑成忠;何竹青;梅雪;王千军;李赛如;孙影;杨舟;耿英杰;王凤梧;

    以91份燕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考察其株高、茎粗、主穗长、穗铃数、单株穗数、不孕小穗数、单株分蘖数及籽粒产量等指标,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1份裸燕麦种质资源的8个农艺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茎粗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2.06),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高(107.54%)。相关性分析表明,穗铃数是影响籽粒产量的重要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9.094%,包含了株高、茎粗、主穗长、穗铃数、单株穗数、单株分蘖数和籽粒产量等7个性状。通过聚类分析将91份燕麦材料分为六大类群,第Ⅱ类群可作为高产种质创新利用材料来源,第Ⅴ类群可作为强分蘖力种质创新利用材料来源,第Ⅵ类群可作为高秆、大穗型种质创新利用材料来源。根据91份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数据及相关分析,初步筛选出高产、分蘖能力强、高秆大穗的特异种质共15份,可在实际应用中依据不同的育种目标选择亲本材料。

    2025年07期 v.44;No.391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春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

    牛小霞;马忠明;陈娟;薛亮;王智琦;罗双龙;

    为鉴定44个春小麦品种的抗旱性强弱,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测定种子萌发期相关形态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春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7个性状平均值均低于对照,只有根长的值高于对照;8个性状的抗旱系数变异系在20.86%~61.59%之间。根据D值对44份春小麦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分为5个抗旱等级,筛选出萌发期高敏感品种6个(甘春36号、宁春61号、陇春48号、宁春56号、农麦5号、粮春1354);高抗旱品种3个(黑小麦、9300、甘育9号)。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筛选出发芽率、芽长、根鲜重、芽鲜重、芽干重等5个性状,可作为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有效综合指标。

    2025年07期 v.44;No.391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问题探讨

  • 64份籽粒苋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黄民锐;何方;刘晓娟;李昌菊;许健;张鹏飞;禄炳云;任明见;

    籽粒苋营养丰富,被誉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作物之一。为筛选优异的籽粒苋资源,对64份籽粒苋品种的籽粒数值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个数值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4.79%~40.40%,仅有籽粒长、籽粒宽、籽粒周长和籽粒面积等4个数值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10%。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0.90~1.42之间,其中叶长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小,而花序长的遗传多样性最大;16个数值性状相关性分析显示,籽粒外观数值性状之间相关性较强;粗脂肪含量与籽粒颜色负相关;茎粗与叶柄长、叶宽显著正相关,叶柄长与叶宽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要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6.76%;聚类分析将64份籽粒苋资源分为四大类群,类群Ⅰ特点为籽粒小,籽粒蛋白质、总淀粉含量少,植株高大,花序较长,类群Ⅱ特点为单宁含量较高,叶子比较宽,类群Ⅲ特点为粗脂肪、蛋白质、淀粉含量较高,叶子较长,株高最矮;类群Ⅳ特点为籽粒最大,籽粒脂肪含量较少,叶子小,花序较短。

    2025年07期 v.44;No.391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 14份观赏桃种质花粉特性的比较研究

    焦雪辉;乔雨轩;岳长平;周小娟;申潇潇;史喜兵;

    为筛选观赏桃优良父本材料,以14份观赏桃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花药结构,测定花粉量、花粉萌发率及花药数量等3个生物学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4份观赏桃种质进行分类比较。结果表明,除‘嫣粉婉儿’外,其他观赏桃种质花药均形状饱满,‘嫣粉婉儿’花药外形干瘪萎缩,呈现典型败育特征。14份种质花粉量、花粉萌发率及花药数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花粉量与花粉萌发率显著正相关,花粉量、花粉萌发率与花药数量之间呈弱相关性。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14份种质分为5个类别。‘人面’‘粉龙柱’‘白花碧桃’‘银春’‘晚人面’‘重瓣红垂枝’和‘五宝桃’等7份观赏桃种质在生产中可作为优良父本材料;‘嫣红菊花’‘重瓣白垂枝’‘白龙柱’‘画春寿星’‘嫣菊皓月’和‘黄金美丽’等6份种质作父本时,可通过多次授粉来增加授粉的成功率;‘嫣粉婉儿’为雄蕊败育种质。

    2025年07期 v.44;No.391 126-13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 贵州山桐子果实采后品质劣变规律

    刘亚娜;宁选争;卯升勇;文弢;耿阳阳;王纪辉;陶文刚;

    以贵州本土山桐子果实为研究对象,模拟采后常温高湿环境,探究其品质劣变规律。结果表明,山桐子采后常温高湿贮藏过程中,色泽劣变,果实处于不断失水状态,干基含油率持续缓慢上升。山桐子油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要组分,占比为65.95%~67.65%,其次为棕榈酸,占比为13.93%~16.46%,棕榈一烯酸、油酸含量较高,硬脂酸、亚麻酸、芥酸以及二十四碳一烯酸含量较低且较为接近。贮藏过程中脂肪酸主要组分构成无变化,但各组分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二十四碳一烯酸变异最大,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维持稳定;酸价和过氧化值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油脂可食用性变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后贮藏时间的延长,含水率和千粒重逐渐下降;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稳定性与亚麻酸和二十四碳一烯酸的变化息息相关;虽然果实含油率升高,但油脂品质不断劣变。常温高湿贮藏导致山桐子品质不断劣变,适宜的贮藏条件是保障山桐子油脂品质的关键。

    2025年07期 v.44;No.391 134-13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基于种子贮藏蛋白电泳的豌豆遗传多态性分析

    马天天;郭瑞;陈高;兰红;陈禅友;潘磊;

    以100份豌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获取种子盐溶蛋白和水溶蛋白图谱,建立数据矩阵并进行遗传多态性、品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蛋白均分离出3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0条。盐溶蛋白多态性条带平均显带次数为60.70、变异系数为48.14%,供试品种平均显带数为18.21、变异系数为15.14%;水溶蛋白多态性条带平均显带次数为63.43、变异系数为39.22%,供试品种平均显带数为19.03、变异系数为15.65%。电泳条带数目及分布差异使品种间带型变异显著,表明豌豆种子贮藏蛋白具有丰富遗传多态性,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基于60条多态性条带信息进行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57处将100份豌豆划分为7个类群,81个品种聚于品种群Ⅰ,19个遗传差异大的品种分散于其他群,主成分分析二维散点图进一步印证了品种分布特征。

    2025年07期 v.44;No.391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西藏香柏不同种源种实表型多样性及种子活力研究

    毕作林;南吉斌;李耀海;格桑曲珍;孙艳;旦增尼玛;李炳章;

    为研究不同种源西藏香柏种实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地理因素相关性规律,以西藏香柏11个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西藏香柏7个种实性状(果长、果宽、鲜果重、种长、鲜种宽、种千粒重)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西藏香柏种实表型多样性较高,多个性状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香柏不同种源果长、果宽、鲜果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2.08%和30.05%,果长、果宽、鲜种重和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57%、15.07%、44.36%和37.24%;4号种源(日喀则南木林县,海拔4 133.70 m)种子活力均值最高(51.33%),11号种源(日喀则萨嘎县,海拔5 113.00 m)种子活力均值最低(16.00%);香柏不同种源种子活力与海拔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西藏香柏不同种源间种实表型性状存在丰富变异,受海拔影响较大。

    2025年07期 v.44;No.391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 不同玉米杂交种灌浆特性杂种优势分析

    李方杰;卫晓轶;史大坤;魏锋;刘俊恒;

    以6个玉米品种及其双亲亲本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灌浆特性和灌浆过程中各个参数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在6个玉米品种中,粒重表现为“S”型增长;籽粒灌浆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3个阶段的灌浆持续时间、粒重增量和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快增期>渐增期>缓增期。最终粒重与灌浆速率最大时粒重极显著相关,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活跃灌浆期和有效灌浆期显著相关,且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粒重对最终粒重贡献最大。新单61和新单88在灌浆期3个阶段的平均灌浆速率相对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相对较高,硕育172和硕育173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活跃灌浆期、有效灌浆期和渐增期持续时间与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值比较相对较高。

    2025年07期 v.44;No.391 154-16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周糯7号丰产稳产及适应性分析

    徐超峰;王茹茵;张艳芳;魏常敏;徐妍;徐芃;邢永锋;许卫猛;陈国立;

    为分析糯玉米新品种周糯7号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利用2018-2019年河南粮作鲜食玉米品种试验联合体试验数据,基于R语言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相结合的方法,对周糯7号特征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周糯7号在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方面表现不佳,但是在品质方面,尤其是糯性上表现突出。周糯7号在种植时需注意栽培条件及自然气候条件,在可控条件如温室大棚种植等有着极大的市场价值。

    2025年07期 v.44;No.391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2种不同抗冻性马铃薯野生材料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分析

    吴巧玉;何学佳;尹旺;周帅;何天久;

    为探究冻害对2种马铃薯野生材料叶片结构的影响,以2种抗冻性不同的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acaule(W3,具抗冻性)和Solanum cardiophyllum(Cph12,霜冻敏感)为研究对象,对马铃薯苗期叶片进行半致死温度(LT_(50))测定和抗冻性鉴定,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叶片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W3半致死温度达-3.34℃,Cph12半致死温度为-1.31℃。2种材料在-4℃处理2 h后在20℃的温室恢复1 d后,评定W3冷冻损伤评分为0,Cph12冷冻损伤评分为5。2种材料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呈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抗冻材料W3的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细胞结构紧密度、栅海比的测量平均值显著大于敏感材料Cph12,推测马铃薯叶片组织结构可能是耐寒性鉴定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W3在冻害后叶绿体结构仍保持稳定,植株叶片保持完整;而Cph12在冻害后叶绿体解体、基粒片层出现断裂、液泡破裂导致植株死亡。研究表明,保持生物膜完整性是增强马铃薯野生材料抗寒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叶绿体的稳定性可作为马铃薯耐寒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5年07期 v.44;No.391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 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系)耐荫性鉴定评价

    肖俊红;乔羽佳;卫玲;

    为筛选耐荫性强的大豆品种,以适宜在黄淮海种植的70个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黑色遮阳网设置遮光与自然光照2个处理,于成熟期调查大豆株高、底荚高度、茎粗、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有效荚数、单株无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等10个形态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自然光照条件下,各参试材料的变异系数为9.13%~101.95%,遮荫处理下,各参试材料的变异系数为9.31%~97.37%,2个处理,单株无效荚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有效分枝,变异系数最小的为主茎节数。大豆品种(系)各性状的耐荫系数不同,株高、底荚高度、百粒重的耐荫系数>1,说明经遮荫后,大豆植株整体上表现为株高、底荚高度增高,百粒重增大,其余各性状的耐荫系数<1,表明遮荫处理后其余性状较正常光照条件下表现为降低趋势,且各性状耐荫系数间存在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10个指标转换为4个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全部数据的76.38%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大豆品种(系)的综合耐荫评价值(D值),并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强耐荫、较耐荫、中耐荫和弱耐荫等四大类,其中,强耐荫大豆品种(系)为齐黄34号和南农60。

    2025年07期 v.44;No.391 17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基于R语言GGE双标图的芝麻区域试验分析

    周霞丽;隗正阳;阚跃峰;石明权;王文文;管少花;苗任重;陈宏;张少泽;崔向华;

    为了全面比较芝麻新品种(系)田间表现和适应性、丰产性、稳产性,筛选优异芝麻品种(系),对2023年黄淮区域芝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13个参试芝麻品种(系)平均产量为1 508.84 kg/hm~2,产量最高的品种为商芝10号(1 698.85 kg/hm~2),比对照增产19.74%;变异系数最大的品种是商芝11号(22.07%),变异系数最小的是项芝4号(8.76%);高稳系数最大的品种是商芝10号(87.52%),高稳系数最小的品种是峡芝1号(75.05%)。各试点平均产量最高的是安徽阜阳(1 901.07 kg/hm~2),最低的是河南南阳(1 351.05 kg/hm~2)。参试芝麻新品种(系)主要性状中,空稍尖长度变异系数最大,为8.88%,含油量变异系数最小,为0.77%;芝麻品种(系)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产量与单株蒴数、单株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株重与单株蒴数、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权重顺序从大到小为始蒴高度、单株蒴数、单株重、空稍尖长度、每蒴粒数、主茎果轴长度、有效果节数、产量、千粒重、株高、始蒴节位,对应的关联度为0.773、0.640、0.617、0.569、0.567、0.558、0.551、0.525、0.514、0.502、0.463。安徽阜阳试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最好,是理想试点。6个试点被分成3组,商芝10号在第1组试点产量最高,驻22B03在第2组试点产量最高,商芝11号在第3组试点产量最高。芝麻品种(系)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13个芝麻品种在不同试点适应性存在差异,商芝10号、驻22B07、周芝22、信芝6号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

    2025年07期 v.44;No.391 18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品种选育研究

  • 小麦新品种菏麦317的选育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任自超;郭凤芝;林坤;王冲;李思同;田顺顺;王应党;郭凌云;袁阳;张中起;张继雨;

    为选育适应市场需求的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小麦新品种,以高产广适品种济麦22为母本,以大穗、抗倒伏品种周麦24为父本杂交组配,利用种质资源评价、田间世代选择与遗传背景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强化控制优异性状的基因重组与聚合;采用“重点选择高产抗病抗倒伏为主要目标、平衡其他次要目标、汰劣保优”的选择方法,经系谱法和单穗-穗行-穗系优化选择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菏麦317,于2019-2022年参加山东省小麦品种高产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利用系谱关系和FISH对菏麦317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658.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2.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9 853.5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6.6%。抗病性鉴定为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抗纹枯病。菏麦317融合了山东、河南两大区域的小麦品种重要血缘,聚合了高产广适、抗病、抗倒伏、大穗多穗等众多优异性状,适宜在山东省高产地块种植。菏麦317与济麦22相比存在9个信号位点的差异,在染色体水平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025年07期 v.44;No.391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新品种推广应用

  • 豫杂谷2号在春谷区的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

    王淑君;宋慧;闫宏山;李龙;解慧芳;刘海萍;刘俊芳;邢璐;

    为全面了解豫杂谷2号在春谷区的生产特性,依据2020—2021年全国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结果,对豫杂谷2号在春谷区的农艺性状、产量表现及抗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杂谷2号在西北春谷早熟区和东北春谷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其中株高、穗长等性状稳定。产量表现突出,在西北春谷早熟区平均产量达6 747.9 kg/hm~2,较对照增产8.67%;东北春谷区为5 441.0 kg/hm~2,较对照增产7.53%。稳定性分析显示,均值-变异系数和Shukla变异系数高于对照或与其相当,AMMI模型稳定性参数(Dg)均大于对照品种,但各生态区平均高稳系数(HSC)优于对照,实现了丰产与稳产的良好平衡。适应性方面,豫杂谷2号在西北春谷早熟区和东北春谷区的增产点率分别为76.92%和77.27%,适应度分别为84.62%和72.73%。此外,豫杂谷2号综合抗逆性强,适宜轻简化栽培。综上表明,豫杂谷2号兼具高产稳产、广适多抗等优良特性,在春谷区具有巨大的推广与应用潜力。

    2025年07期 v.44;No.391 203-2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 超高产小麦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推广应用

    冯烨宏;董超;卫杰;王婷;姜鸿明;

    针对黄淮麦区生态气候特点和小麦生产及大众消费对新品种的需求,采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和生态育种相结合的技术,以育成的优异亲本烟5072为母本,以石94-530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选择采用水旱轮选、多点鉴定、试验与示范同时进行的策略,培育出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通过鲁、冀中南部、冀中北部、国家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审定,津、晋引种备案。首创覆盖山东、安徽、河北、山西、河南、江苏、陕西和天津七省一市的烟农1212推广联合体,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维权、宣传等方面共同发力,实现了“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产销融合”,累计推广面积近200万hm~2。

    2025年07期 v.44;No.391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种子检验

  • 川芎苓种质量分级研究

    杨鹃;张超;徐皖菁;孔艺娟;刘利;陈松;钟明志;吴宇;毛常清;陶珊;廖海浪;徐正君;彭芳;

    为了建立川芎苓种质量分级标准,以66份川芎坝苓种和山苓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川芎芽体个数、芽体形态、节盘直径、苓秆直径和苓子系数等5项关键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核心指标,结合K-均值聚类法建立分级模型。通过方差分析证实芽体个数与苓子系数对质量分级的贡献度极显著,确定为分级核心指标。最终将两类苓种划分为四级,一级:芽体2~4个,苓子系数≥2.3;二级:芽体1个,苓子系数≥2.3;三级:芽体2~4个,1.2≤苓子系数<2.3;四级:芽体1个,1.2≤苓子系数<2.3。该标准首次实现川芎坝苓种量化分级,并优化了已有的山苓种分级系统,可为川芎苓种的规范化生产提供直接依据。

    2025年07期 v.44;No.391 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应用技术

  • 艾纳香叶片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李洪凤;张文龙;刘佳慧;唐成林;任得强;庞玉新;龙友邻;汪明蜀;毛春茂;

    为探究艾纳香叶片扦插繁育的高效育苗技术,以健康、无病虫害的艾纳香叶片为材料,采用4组单因素实验设计法,对不同年限、叶片部位、叶面积大小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中最佳处理分别是一年生艾纳香N-1、叶片部位B-1、1/2叶面积大小L-2和植物生长调节剂S-18(IAA 30 mg/L+NAA 30 mg/L),分别对9个、6个、5个及12个生长指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因素内其他处理,该法可适用于开展艾纳香叶片扦插繁育的种苗快繁。

    2025年07期 v.44;No.391 225-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 紫荆花粉萌发液体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杨延红;陈文双;姜君军;马晶晶;李慧敏;裴宝智;姜倩倩;

    为了筛选紫荆花粉(Cercis chinensis)离体萌发最适液体培养基组分,以紫荆花粉为试验材料,采用液体培养法探究蔗糖、硼酸、硝酸钙、不同培养温度及时间对紫荆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粉离体萌发适宜培养基组分为:20%蔗糖+200 mg/L硼酸+100 mg/L硝酸钙,此时花粉萌发率达86.43%,花粉管长度为175.37μm;适宜的离体培养时间为5 h,培养温度为25℃。温度是关键影响因子,温度不适宜会导致保护酶活性降低,破坏活性氧代谢平衡,加剧膜脂过氧化,阻碍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

    2025年07期 v.44;No.391 234-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玉米籽粒角质率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检测研究

    张亚军;李颖;冀春晓;王烨;赵雅琴;赵林茂;王庆康;宋宪亮;郭启芳;谷淑波;

    玉米籽粒角质率是评价玉米品质的关键指标。针对现有检测方法误差大、通用性差或需要破坏种子等问题,以324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与线性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玉米角质率和粉质率的无损检测模型,2种模型均具有高的预测精度和好的稳定性(R_(val)~2>0.900,RPD_p>3.000)。研究结果为玉米籽粒角质率的快速无损高通量检测提供了可靠方法,对玉米育种和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025年07期 v.44;No.391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经验交流

  • 甘蔗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陶艳蓉;李思程;邓广祥;黄有总;陈保善;杨细平;

    作物种质资源为作物研究和育种提供材料支撑,是栽培品种遗传改良的基础。甘蔗遗传资源数据库是在收集和整理甘蔗种质资源领域多年成果的基础上,以JavaScript为开发语言,建立适应TOMCAT运行环境的甘蔗种质信息开放的查询系统,通过http://60.205.90.81:9090/网址发布。该数据库实现了甘蔗种质遗传资源信息的浏览、查询以及网络交互,绘制了甘蔗亲缘关系图谱,甘蔗育成种质分布图、数据维护、用户管理等,全面地展现了我国甘蔗遗传资源的现状。甘蔗种质数据库的建立将在科研、育种、科普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

    2025年07期 v.44;No.391 246-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 证书

    <正>~~

    2025年07期 v.44;No.39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种子》投稿指南

    <正>《种子》为我国首创的种子科技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种子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综述种子科技的发展现状,展望种子科技的发展方向,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种子的方针、政策,探讨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模式。本刊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教学与生产于一体,内容丰富、信息储量大、可读性强,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是我国一份偏重于种子学术性研讨的代表性刊物。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综述、资源与利用、现代种业发展论坛、问题探讨、应用技术、经验交流、品种选育研究、新品种推广应用、种子生产、品种介绍、国外种业、种子检验等。

    2025年07期 v.44;No.391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

    <正>~~

    2025年07期 v.44;No.391 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 各类文献规范数据选项表

    <正>~~

    2025年07期 v.44;No.391 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正>《种子》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种子》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农学(农艺学),农作物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7种核心期刊。

    2025年07期 v.44;No.391 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 下载本期数据